《晚晴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晚清体育观探骊

 
来源:晚晴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6-22
 

一、由“静”到“动”

(一)“体育”与“身体教育”之别

“体育”是个外来词,经由日本传入中国。1872年,日本开始导入“国家教育制度”,“体育”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开始有所体现,之后“体育”经历了“体术”、“体操”、“体练”等教科名的变迁。1947年,日本公布《学校体育指导纲要》,建立体育科,“体育”概念得以定位,此时“体育”指的是“通过运动与卫生等实践活动发展人性的教育活动”。[1]

另一种解释是竞技运动,即竞技性的身体活动。前者的英文名称是“Physical Education”,后者是“Sports”。不过,“体育”是个动态发展的词语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“体育”蕴含的内容不断的增多。当下的中国,“体育”这个词汇早已大大超出了它本质属性所能容纳的范畴。可以说,某种程度上,劳动之外,一切有益于健康的身体活动都与“体育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(二)“文武兼修”与“臣服于军事”的悖谬

中国周朝的皇族教育系统始于公元前1046年,那时他们要求学生掌握乐、礼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种基本才能。礼、乐、书、数在于培养学生的文治能力,射、御则以武功为重。秦汉之前,中国尚武之风极盛。史料记载,“春秋各国时期,当兵不是卑贱的事,是社会上层阶级的荣誉职务,上由首相下至士族子弟皆踊跃入伍”。当时的士族子弟自幼普遍接受文武两方面的训练。秦汉以降,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,逐渐演变成了独尊儒学的局面,提倡“文武兼修”,实为“重文轻武”。

学校正统教育一般只注重文才的选拔,而轻视或抑制武学。明朝,统治者确定了“治国以教化为先,教化以学校为本”的文教方针,完备了以“四书五经”核心内容的八股取士科考制度。至清代,“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”,基本上沿袭着明代的体制。

(三)“尚武强兵”终成定论

晚清,中国在西方国家及社会文化的冲击下遭遇“数千年未有之变局”。“天朝上国”的子民顷刻间沦为了“蕞尔小国”任意欺凌的“东亚病夫”,这种刺痛令当权者惶惶不可终日,他们终于意识到“文弱才是这个民族最大的毛病”,于是乎,强国强种遂成国家教育最深层的诉求。

1895年,篮球运动传入天津,并有确切记载称“会员对于篮球亦感兴趣,所以有成为群众运动的气势。但是在篮球运动之前,必须盘好头发,修短指甲,脱去长袍马褂”,这段表述在古老的中国是少见的,“他们就把书生的尊严放弃,换上一副高兴活泼的姿态”,这是对传统教育及教育形象的彻底颠覆。

谭嗣曾说:“西人喜动而霸五洲,驯至文士亦尚体操,妇女亦侈游历,此其崛兴为何如矣”。另有蔡锷《军国民篇》,“夫自孩提以至成人之间,此中十年之顷,俗师乡儒,乃授以仁义礼智、三纲五常之高义,强以龟行鼋步之礼节,或读以靡靡无谓之辞章,不数年,遂使英颖之青年化为八十老翁,形同槁木,心如死灰”。谭的“主动”论,旨在以“动”来转变社会习气。蔡之言可谓犀利,如今读来,仍唏嘘不已。

二、西学东渐:“舶来文化”对晚清身体教育的影响

西方人最早引起了中国人对体育(Sports)的关注。鸦片战争后,英国人允许寄居广州、福州、厦门、宁波、上海等地。《上海土地章程》签订后,大批西方人入驻上海,西方的娱乐休闲方式随之进来。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发展和建设,“洋”运动很快开展了起来。西侨的运动项目受到中国民众的广泛关注,每逢赛事往往观者如堵,拥挤异常,足见舶来体育对国人的影响。

除了当西人赛马、赛船活动的热情观众外,近代国人也逐步开始参与到这些新奇的西洋娱乐体育活动中。《申报》就曾记载有打弹子技术高超的华人,“一手可叠中百余,无一脱空,间或是打三弹,亦可连中三十,技之纯熟,即西人中亦颇少其对”。另有史料记载,脚踏车进入中国后迅速成为富家子弟的时髦玩物。20世纪初上海张园曾举办脚踏车大赛,华人的赛程为一英里,进场练习者、学习者皆免费。

不过,西方体育活动最早是作为边缘文化形态进入中国的。无论是赛马、赛船还是其他体育活动,近代早期国人对其表现出的热情并不是把它看作是一种体育活动,因为当时国人尚不知“体育”为何物,而是把其看作是一种来自异域的新奇娱乐活动。即使在一些最早对西方娱乐性体育活动表现出兴趣的士人那里,同样也不存在对西方体育文化特征的认识,也仅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娱乐活动,毕竟温文尔雅、四平八稳的消遣方式才符合中国士人的休闲传统。新奇、刺激的娱乐方式确实能够潜移默化改变着国人“闲才是福”的观念,但是就中国大范围而言,早起进入中国的西方体育活动只是一种民间娱乐性游戏罢了。

[1]孙喜和,马春华.从《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学校体育思潮的历史变迁》一文看体育史学的研究方法——兼与杨正云、王颖商榷[J].体育文化导刊,2004 (3):60-62.


文章来源:晚晴 网址: http://wanqing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48223.shtml


上一篇: 文化象征视角下的晚清湘绣之崛起
下一篇: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九九重阳重晚晴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晚晴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